明代典籍《黄金策》解读(3)

16November

1:03 PM

91 次浏览

0 条评论

最恶者岁君,宜静而不宜动;最要者身位,喜扶而不喜伤。”(出自《黄金策》)


明代刘伯温《黄金策》的这段话,引发了后继研究学者巨大争议,个人解读,其大概寓意是:

✍此文的“岁君”,看通行解释泛指太岁,即流年的干支,因为六爻分析以地支为主,所指岁君为起卦当年流年的地支。“身位”看古代解释是指“月卦身”,古代的一种说法,以卦身代表一卦之中所问人事之主体。但我当年看此段话的理解却有所不同,我个人认为“岁”与“君”是分开的,“岁”是指太岁,即卦中临值当年地支的爻。而“君”指的是卦中第五爻位的君爻,即《古筮真诠》定义“心念爻”其中一块信息的第五爻位之爻。对应理解,我认为“身”与“位”也是分开的,“身”即是指“月卦身”,而“位”则是指古代的卦位,八卦所属的方位,放在六爻卦象里,即是指每个卦的所属卦宫。

✍按原文解读。一卦之中最凶险的潜在信息是临太岁之爻(岁)、以及第五爻位之爻(君),它们更适宜安静,而不适宜发动,一卦之中最重要的核心信息是“卦身”与“卦宫”信息,它们适宜受到生合扶旺,而不适宜被冲克伤害。


任何学术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验证,才能成为通行之理,《黄金策》这方面的理论陈述,受到《增删卜易》作者痛批,他写道:“除此数占之外,皆与他爻等也。何也?太岁虽司一年之令,尊而不亲,高而难仰。吉凶皆不及乎日月。古以太岁不理家庭细事,此理是也。所以,太岁冲爻为岁破,不以为凶;太岁合爻为岁合,不以为吉。爻之衰者,太岁不能生之;爻之强旺者,太岁不能制之”。意思是说太岁信息,对一卦吉凶定性并没什么大的影响作用。而在对待“卦身”的学术定位上,《增删卜易》更加不客气:“不验者身位,宜删而不宜存。古用世身而不验,故用卦身。卦身亦不验,只用世爻。比之用世爻,百发百中也。(卦身)间有之验,乃偶然凑合耳,何足为法?”对于《增删卜易》全盘否定“太岁”与“卦身”学术定位的说法,当时学习肯定是不敢轻易相信,不过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总结之后,时至今日我完全支持野鹤老人的判断,这也侧面说明了《增删卜易》并不墨守成规拘泥于古法,实践才是验证真理的标尺,哪怕面对的是“有能易一字予以千金”的权威典籍《黄金策》千金赋,也能根据实践大幅予以纠偏,从而实质上推动了六爻学术的不断进化!作为后来学子,那些个整天强调易学之理“古人已经说尽一切”的开历史倒车之流, 非蠢即坏。对于《黄金策》此段我个人的应用理解,精简实用为原则,粗略阐述如下:

✍一卦之中临值太岁之爻、以及处于君位的第五爻,即使它们在发动,于一卦的定性层面,并没有什么独特影响力,与其他一般的动变同等视之即可,所谓有特别凶险之说纯属无稽之谈。其区别在于细节层面,值太岁之爻出现在动爻变爻,一是说明它们发生的可能应期,或在当年之内。二是或可作为当年内过去现状的解读信息之一。而在第五爻位君位出现的动变之爻,在细节层面看,则突出了该动变,相对于其他动变信息,对整件人事影响的最显要地位。如若此君爻没有发动,则可以作为一卦之中,卦主心念解读的备选信息之一看待。

✍对于一卦之中的卦身之爻、以及主卦变卦的卦宫信息,两者在一卦的定性层面都可以完全忽略不计。不是说古人定义的卦身信息完全没学术内涵,而是从更优化的角度,卦身的功能作用已经被世应、用神等完整替代。现代不少学者,在定性层面依然很看重主卦变卦的卦宫信息,对于别的六爻学派我不了解,我只是强调在重塑的野鹤六爻体系里,无论主卦或变卦的卦宫内涵,定性层面都不是最重要的,最核心的依然是卦内动变的五行生克制化,哪怕碰到了六冲变六冲的之卦,《增删卜易》里说以变卦卦宫五行,针对主卦卦宫五行的生克定性吉凶,经本人反复实践验证,发现这个说法应验率并不高,已在《古筮真诠》里专门予以纠正。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野鹤老人的尊崇,我若不有幸学习《增删卜易》,哪有今天《古筮真诠》作品的面世,古人之理必须有后人不断予以修缮,好让体系更之完整,古人之德后学者也必须随时铭记,因为都是站在前人巨大肩膀上一脉相承。至于一卦的卦宫信息在细节层面解读作用,毋庸置疑那是肯定有其价值存在。


作者:朱辰彬

留言评论
称呼
邮箱
网址